咨询办理 |  资质申报
 
 
 
 
资讯播报:

平安是个“必需品”

时间:2013-05-31 00:00:00 【字号 】 【关闭

  
  今年初,年产值30亿元的敏实集团淮安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这个项目建设牵涉到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村民小组、128户居民的搬迁问题。早在工程实施之初,开发区管委会就实施了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他们先后召开了村组干部、群众代表会议,并走家串户,就青苗赔付、房屋补偿及安置等,广泛征求意见,推出以土地换社保的安置方案,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一周内,128户全部搬迁完毕,创造开发区最快的搬迁速度。
  
  平安是民生之需,稳定是发展之基。
  
  十年筑就平安路。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说:“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平安是个‘必需品’。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平安江苏’建设,用稳定‘第一责任’来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才能为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平安建设成“民心工程”
  
  平安建设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办好群众的事情、维护群众的权益、理顺群众的情绪,做到源头预防、关口前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政策一出台,问题跟着来”,这一度成为困扰基层党委政府的难题。早在2006年,江苏就创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近3年,全省共实施稳评项目14618件,其中暂缓实施249件,不予实施72件,有效减少了因决策不当可能引发的不稳定。
  
  “平安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是重要的发展环境,也是‘两个率先’的重要保障。我们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纳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与经济社会建设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受到群众拥护和欢迎。”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说。
  
  “法院管不着、村居管不了、部门管不好”,这是许多矛盾纠纷的共性。但是,小矛盾也可能引发大冲突,小纠纷也可能引爆“火药桶”。如何化解?江苏率先做起了“调解”的大文章并逐步深化。自2003年南通市创设大调解机制以来,江苏不断完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专业调解等有机结合,并创建了从市到村、组的六级大调解网络。大调解既关注百姓家长里短的“小问题”,又处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让老百姓不跑远路、不花钞票、不打官司、不伤感情,就地解决问题。有群众把这种“拉家常话、有人情味、讲法律理”的大调解网络比作是“民心工程”。
  
  据江苏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张新民介绍,目前全省基层调解组织共配备专职调解员3.47万人、兼职调解员13.46万人。10年来,全省共调处矛盾纠纷400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其中,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乡镇以下得到化解,真正稳定了民心。
  
  破解重点难点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快,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比较早、比较多,江苏不断创新理念、思路、机制和举措,破解平安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地处苏南的张家港市有流动人口65万余人,已超过该市户籍人口的2/3。如何管理服务好庞大的新市民群体?2004年,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成立,中心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已建立了241个新市民工作站,由850名专职协管员和4000多名兼职信息员组成流动人口服务队伍,全市已实行对流动人口的动态化、网络化管理。
  
  苏州市在开展流动人口居住证试点的基础上,还向办理社保的新市民发放“市民卡”,持卡的新市民可以享受社保、卫生、民政、计生、教育等各种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目前全市已发放“市民卡”200多万张。
  
  随着居住证制度的推广铺开,有着1770多万流动人口的江苏省已发放居住证800多万张,全省外来人口超过1000人的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外来人口管理站,政府出资招聘了9万多名专兼职协管员。全省“三集中”公寓居住面积达3150多万平方米,入住人口950多万,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解决了入学问题,75%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让所有来江苏工作和生活的人,都有了“进入江苏门就是江苏人”的归属感。
  
  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动,治安成为地区稳定的难题。江苏公安机关在全国率先搭建全省统一版本、省市一体运行的公安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大平台”,探索形成了情报信息导侦、专业力量主侦、科技手段强侦、全警联动助侦的打击犯罪工作新格局。目前95%以上的公安基础业务依托“大平台”开展,利用信息化破案占比超过60%,命案破案周期平均缩短3/4,破案追逃成本下降70%。
  
  据统计,去年,全省八类主要刑事案件连续第十年下降,破案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连续11年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道路交通和火灾事故主要指标稳中有降,消防安全指标达到20年来最好水平。 
  
  用法治建设长治久安
  
  没有法治基础的平安是“易碎品”,没有平安基础的法治是“奢侈品”。江苏创新工作体制、完善地方法规、深化法治创建、丰富法治文化,积极推进平安和法治建设深度融合,提高了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
  
  最近,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一起“民告官”案件,县长陆卫东坐在被告席上。自2004年首开全国先河以来,他已是该县第三任出庭应诉的县长了。
  
  在江苏,发生行政诉讼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出庭应诉,已成为普遍现象。2012年,全省行政机关负责人一审出庭应诉率超过90%;
  
  江苏省政府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南通市明确,把法治建设纳入党政干部年度考评,除了“德、能、勤、绩、廉”,领导干部年终须述“法”;
  
  盐城市提出,党委政府出台文件,都要请政府法制机构进行法律审查,把好“法制关”;
  
  扬州甚至专门聘请“公职律师”,列席政府常务会议,为决策提供法律咨询……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保持经济繁荣有序、社会安定和谐,扎实推进法治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法宝。自2004年颁布《法治江苏建设纲要》,提出建设法治省份目标以来,法治建设已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
  
  2011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省级纲领性文件。目前,全省共建有5万余个固定法制宣传栏、1300多个法制宣传园地,近300个法治主题广场、公园、长廊和街区,基本实现“市县有场馆、镇街有中心、村居有站点”。
  
  建设法治社会,最根本的还是为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惠及民生。在江苏,深入实施法治惠民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已成为法治江苏建设的不竭动力。
  
  “平安中国既是‘中国梦’的重要篇章,又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的总目标,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信息为支撑,以法治建设为保障,着力构筑起一个领域更广、基础更牢、标准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江苏,为建设平安中国作出应有贡献。”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满怀信心地说。
(编辑:编辑部 来源:公安部)
 
中央
C1
权威发布
C3
中央
C4
地方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