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一种牵挂,叫“等着我” 吴刚(中)与志愿者整理寻人线索 “其实我希望你能多采访其他志愿者。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还代表着社会对‘宝贝回家’志愿者团队的认可,更代表着对这个团队中众多公安民警志愿者的认可。”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录制空档的简单采访中,吴刚一直这样对记者说。 2014年11月的一个夜晚,时任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公安分局黄花派出所教导员的吴刚,偶然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等着我》节目中当事人艰难寻亲的过程,让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他感同身受、彻夜难眠。第二天,他就联系《等着我》节目上的“宝贝回家”志愿者组织,申请成为23万志愿者中的一员。两年多来,吴刚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业余时间,运用自己在基层从警多年的经验,参与网上比对、排查疑似亲属1000多例,成功帮助80多人找到了回家的路。也正因为这一突出的成绩,《等着我》节目组特地邀请吴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安民警志愿者一同担当嘉宾。 他,帮助失散28年的一家人团圆 自1992年从部队转业从警以来,吴刚一直工作在基层第一线,他曾面对丢失孩子的家长撕心裂肺的哭诉,“那种无助的眼神让我至今难忘。”吴刚说,“骨肉分离是最大的痛苦,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丢失,对家庭的伤害难以估量,很多找不到孩子的家庭最后真是到了家破人亡的地步。”虽有丰富的基层警务工作经验和职业敏感,但人员走失追查往往跨地域乃至于跨省,对一名基层民警来说困难重重,过去碰上这类案件,吴刚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一切,在加入“宝贝回家”志愿者组织之后,终于完全改变了。 2015年2月5日中午,吴刚接到群众打来的求助电话,称一名流浪老人穿着很单薄,经常在地上捡东西吃,住在黄花小学旁的垃圾房里已经好几天了。 一次简单的出警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吴刚很快找到了年约60岁的流浪老人,他说话含混不清,是外地口音,而且精神状况异常,似乎很怕和陌生人交流。七八平方米大小的垃圾房倒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地上铺了几件破棉衣,估计是晚上睡觉的地方。按照常规,吴刚可以直接将老人送到救助站,这就完成了任务,但职业敏感告诉他,事情可能没这么简单。 “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他的眼里始终饱含泪水,有一种期待的目光,想要回家。可他说出的只言片语没有任何头绪。”吴刚只能先带老人回派出所。一路上,老人喜欢盯着街边电线杆子上的文字小广告看,“他应该认得字,只是表达不出来。”吴刚把这一细节记在了心里。既然用语言沟通不了,他决定找来纸和笔试试看,没想到老人随手就写出了“驻马店”三个繁体字,兴奋之余,他鼓励老人继续写下去,老人又写了几个像是人名的繁体字。吴刚边问边排列组合,终于拼出老人的名字魏国(化名),还拼出了魏伟(化名)、魏翠(化名)等四五个疑似家人的名字。 “名叫魏国,家里有兄弟姐妹,疑似河南驻马店人,口音也符合,只会写繁体字,应该是老届学生,这就能大概确定年龄范围了。”吴刚按照这些线索,请户籍员去比对搜索,可没能查到符合的信息,只找到了与魏翠同音的居民户籍登记地址,对方远在河南驻马店市,也没有具体联系方式,该如何去核实? 事情陷入了僵局。如果换作别人,一切也许就到此为止了,吴刚却不愿放弃,他决定试试另外一个办法。当晚8点多,吴刚在“宝贝回家”湖北志愿者QQ群发布了老人的情况,同时连夜在“宝贝回家”论坛求助板块发布了一条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流浪男魏国找家》的帖子,并附上老人的照片。河南驻马店市的志愿者“小五哥”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看到帖子后,马上联系镇里的朋友去户籍登记地址帮助核实。好消息很快传来,魏国正是当地居民魏伟、魏翠走失28年的亲哥哥。 7日下午6点多,当地志愿者带着魏伟和魏翠的丈夫出现在救助站。“是他,不会错!”魏伟见到阔别多年的哥哥十分激动,“一晃28年了,没想到还活着,还能找到他!”魏国离家时精神就有些异常,这些年,家人去外地很多地方找过都没有结果。这期间,父亲去世了,妹妹出嫁了,最开始他们还抱着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家里人也不愿再提起他了,只是每到逢年过节,80多岁的老母亲都会念叨魏国的名字,盼着儿子归来。 沧海桑田,不变的是割不断的亲情。当魏国回到阔别28年的老家时,再多的言语都显得如此苍白,留下的画面只有亲人间的抱头痛哭。已瘫痪在床多年的老母亲,在见到儿子的那一刻,竟离开了家人的搀扶奇迹般站了起来。看到前方志愿者发回的视频,吴刚不禁热泪盈眶,他的妻子、女儿也见证了那场团聚,家人由此对他的工作更加理解和支持。她们说:“我们不想成被感动的旁观者,也想成为感动的亲历者!” 魏国(左)与母亲相见 他,让迷途的母子三人找到了回乡之路 2016年4月,从来没有陪爱人出门旅行过的吴刚决定浪漫一回,利用公休假期陪着爱人去海南旅行,提前一个月便预订好了机票。就在动身的前一个星期,他突然接到了宝贝回家网站的信息:“28年前,一位年轻的四川姑娘黄孟(化名)嫁到湖北鄂东某地,在带着只有一两岁的儿子和女儿返回四川老家的途中,不幸遇到人贩子,被拐骗到内蒙古。多年之后,这位女子已经记不清地名和人名,只依稀记得家离当时的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比较近,亲属的名字,也记不全了。” 其实,不论是四川还是内蒙古,这两地已完全超越宜昌市志愿者所负责的范围,可吴刚对母子三人的遭遇无法忘怀,他主动通过电话和黄孟沟通,得知她没有读过书,更不会写字,只记得家乡叫五通公社,家中有两个哥哥。根据交流的信息,吴刚在百度地图上仔细搜索,终于在邻近万州区的开县找到了一处叫作“五通”的地名。 得到这个结果时,离公休假期只有一天了,吴刚来不及和爱人商量,自作主张把机票退掉了,改订了两张去万州的动车票,决定趁公休时间亲自去核实情况。“我给我爱人解释说,海南这段时间天气不好,我们换个地方到重庆去耍,因为我先斩后奏,她最后也同意了。”吴刚回忆说。两人先乘去万州的动车,接着又坐上到开县的长途汽车,这时妻子在车上忍不住乐了:“看你骗我到什么时候!”原来,妻子一听行程安排到重庆时,就已明白了一切,她说:“帮别人寻亲是积德,是好事,别偷偷摸摸的,这次我陪你一起去找线索,我也在积德!”听了爱人一番话,吴刚的眼睛瞬间湿润了……这也是他头一次在爱人面前流泪。 第二天一大早,吴刚就联系了当地志愿者,夫妻俩与他们一起赶了十多里山路,来到原来的五通公社,通过询问乡邻,找到了黄孟的家,得知其父母已相继离开人世,但两个哥哥都在家。 2016年9月,黄孟母子三人终于回到了家乡,与亲人重逢。当看到黄孟跪伏在父母坟前的视频时,吴刚的妻子感动得泣不成声。“在帮助离散亲人回家的过程中,困难无时不在,自己出力出钱不说,有时还要面对误解和刁难,但对离散寻亲者的深深同情,还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支撑我们这些志愿者一路走下去的强大动力!”吴刚说。 吴刚(右)在工作中 他,不辞辛劳只为践行一名志愿者的职责 不论是午休还是下班后,只要一到休息时间,吴刚就会完成从民警到志愿者的身份转换,开始泡在“宝贝回家”志愿者工作群和论坛里,帮忙比对信息、核实寻亲资料、回复求助者信息,这其中既有家人寻找亲属,也有离散者寻找家人,每天工作到晚上12点是经常的事。由于许多离散者离家时只有几岁,求助者提供的信息不全面,这时,丰富的基层警务工作经验就成了吴刚最大的优势。“方言、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特殊风俗、亲人称呼以及记忆中的碎片等都可能成为我们的突破口,比如当地吃的是面食还是米饭,称馒头是窝头还是‘粑粑’,会不会管红薯叫作苕,周围的山是高还是低,用来收农作物的是什么工具……”吴刚对每个不起眼的线索和细节都不会放过,逐条抽丝剥茧地进行分析。 2015年9月,吴刚与“宝贝回家”志愿者通力合作,通过网上反复比对,终于确定那位多年坚持默默为邱少云烈士正名的老战友是湖北建始县的郑时聪老人,可惜一行人赶到建始县时,老人已经因病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三天后,老人与世长辞。还有一次,一位参加对印反击战的老兵希望找到自己当年同生共死的战友,当吴刚找到老人战友并用手机将照片发回来时,老人已是弥留之际,在病床上,老人敬了最后一个军礼,让子女拍下传了回来。正是因为这些难以弥补的遗憾,催促着吴刚废寝忘食地在寻亲的路上跋涉前行、永不言弃。 现在,吴刚在志愿者群体中的名气越来越大,除了经常接到求助者的电话和短信外,还有不少离散家庭慕名上门求助,他比以往更忙了。 80多个成功案例是吴刚不辞辛劳的成果,但他常说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团队的作用更为重要。“就说我们宜昌市的志愿者吧,有一次刚接到消息,他们马上就自费开车深入兴山县的山区探访线索,最终帮人寻亲成功。在这些成功的案例中,不光有我们宜昌市30多名志愿者的努力,还有全国范围内志愿者们的帮助。每个区域的负责人都对当地有几个家庭在寻亲、有几个人在找家等信息了如指掌,现在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有寻亲成功的案例,这背后是大家共同挥洒的汗水。这种团结以及信息的高效互通,在我加入这个团队之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吴刚说。 职责这两个字,在吴刚心中总是有着特殊、沉重的意义,那是一种担当,也是一份奉献。(作者:高杨清) (编辑:中国安防资质网 来源:长安网) |
地方
权威发布
中央
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