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接连发生的校园恶性伤害事件,全国各地的警力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频率出现在各地校园,全力构筑保护校园的安全屏障。然而,仅靠公安机关一己之力,无法确保校园持久平安,除采取强有力的治安措施之外,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共同面对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个人极端情绪不能得以及时疏导是犯罪分子走上不归路的重要原因。重视疏导社会极端情绪,化解矛盾、减少对抗,在当前凸显其极端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社会矛盾多样多发的形势下,提高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发现能力,增强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亲和力,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是重中之重。同时,政府应在社会政策方面特别加强对某些精神偏执、性格孤僻、易走极端的人的教育和引导,从心理和生活上予以关心和帮助,防止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还需多加关注的,是健全保障制度,从分配机制和利益调节等方面予以疏导,重构家庭和社区等社会关系,从源头上减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一方面,减轻弱势群体的负担,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避免因个体生计等困境走向犯罪。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形成极端情绪的矛盾关系,应当尽快调整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避免因分配不公导致心态失衡。 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那样,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不仅应该给孩子们,而且应该给每一个人,我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前,对于校园安全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在各地警力本来就不太充足的状况下,保持目前的校园见警率很难长期持续。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发动和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建立保证校园安全的长效机制。比如日本的“池田经验”,就是在发生校园凶杀案件后,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起来的由学校、医院、警察、家长、社区共同结成的防控网络。 让我们共同携手,保护孩子,建设全社会的平安家园。 (编辑:编辑部 来源:公安部) |
中央
权威发布
中央
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