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公安部党委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建设”、2009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部署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以来,“固本强基”的工作理念更加深入警心,并在警营遍地开花。 如果说2006年开始的“三基”工程侧重解决的是硬件建设问题,“三项建设”则进一步将“软实力”问题写入全国公安建设大业的日程表。 近年来,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随着各级公安机关领导把精力、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基层,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入到基层,进一步完善“劲往基层使、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用”的体制机制,真正筑牢基层基础,长期以来制约公安工作长远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明责、减负、强基的“组合拳”促使基层实力明显增强,基层活力有效激发,队伍素质、执法水平大大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比翼齐飞,浚渠清源引发整个公安工作产生了一系列质的巨变。 关键词一:信息化平台 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抓获犯罪分子 谁被誉为“网上追逃第一人”? 竟是河南安阳一位普通的户籍女民警。 在2011年“清网行动”攻坚战期间,这位名叫田爱军的“女户籍”从户籍、身份证和网络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自创的“网上追逃工作法”,和战友们共查获各类在逃人员信息1000多条,协助抓获网上在逃人员157名。 正是在这场紧紧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全警追逃大战中,全国公安机关密织出一张真正无形无边的天罗地网,在逃人员纷纷落网现形。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抓获犯罪分子,几代公安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借翼信息化实现。 2008年,公安信息化作为“三项建设”的“龙头”,被公安部党委作为牵动整个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摆到突出位置,深入推进。5年来,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面触动了各项公安工作的“末梢神经”,“蝴蝶效应”般带来警务改革的深刻变化。 陕西省渭南市公安机关通过信息化手段破案数量已占到全部破获案件数的90%;山东公安机关刑侦部门通过建立信息数据“超市”、创新网上破案战法,目前利用信息技术破获小案的比例已由前几年的不足20%提升至50%以上;西藏公安工作借助信息化大平台建设,大大提高了打击犯罪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提升了公安工作水平;单警装备数字化、治安防控可视化等信息化手段让“耳聪目明”的上海世博安保工作实现了“万无一失”的目标。 如今,以数字化、网络化、扁平化为特征的公安信息化建设已步入深度应用阶段。全国公安基层所队网上运行率达到97.7%,每100名民警104.6台计算机,通过信息化破案率平均达到40%以上,一些发达地区达到70%。 关键词二:执法规范化 严格公正规范理性平和文明执法丈量法治进程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当公平正义成为执法首要价值追求,“严格公正规范,理性平和文明”的执法理念也永远镌刻在了公安执法的史册上。 2010年仲春乍暖还寒时,一场轰轰烈烈的执法规范化大培训在京城拉开序幕。全国省市两级公安机关440余名分管法制工作的领导和法制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专题培训。 “我们既是来献‘宝’的,也是来寻‘宝’的。”学员们口中的“宝”,正是各地对“南通经验”的活学活用,而问计“标准化”,建立一整套“覆盖全警、简明管用”的执法标准体系,通过“操作方式”规范与“售后服务”到位保证执法“产品质量”过硬,正是“南通经验”精髓所在。 上铐、反拧、锁脖、掼倒在地……北京刑侦民警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通过50多套规范动作,在尽量降低民警伤亡几率的同时避免造成嫌疑人不必要的伤害;“救人、止损、查缉”是杭州“110”民警在遇到警情时的行动规范;问、拍、录、记、查“五步走”写入江苏南通“110”接处警312个警务操作流程…… 早在2009年,一部12万字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应时出台,围绕公安民警“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为基层一线民警提供了精细、可操作性强的“执法指南”。 “螺蛳壳里做道场”,公安场所精细化建设要求派出所等执法场所严格划分“办事、办公、办案、生活”区域,一桌一椅都有规矩,从细节入手避免执法问题的发生;信息化为规范执法铺就了一条技术“铁轨”,“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模式强化了对执法办案活动的全程动态监控;取消“发案数”、“破案率”等指标、全国公安民警执法资格等级考试等内部制度建设则为其提供了刚性保障。 如果将执法规范化视作一把标尺,每个公安民警正凭此丈量出自己在社会法治进程中的长短;如果将执法规范化视作一架天平,每个民警正凭此衡量出自己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 关键词三:大走访 打开大门访民意,敞开心扉听民声 2011年春节过后,江西省泰和县小龙镇的百姓惊喜地发现,每个村落、每个路口都多了一个派出所意见箱,意见箱上还贴有民警的通讯联络方式。 “以前的意见箱总是高高挂在派出所,谁会去那儿提意见呀?现在可就方便多了。”一位村民说。 意见箱从派出所“搬到”群众家门口、从一个变成多个,虽然只是小小的改变,却折射出公安机关注重倾听民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态度。 从2008年启动的“全国公安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到2011年初“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再到2012年“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活动,200万公安民警走进厂矿企业,走进城乡社区,走到人民群众中间,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化为具体行动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2011年春节期间,全国治安、户政民警走到返乡群众身边,为他们换发居民身份证156万余张,送证上门40万余张。广东、广西、浙江、湖南等地的交警为数以10万计的摩托车返乡大军护航,提供休息、热茶、药品和修车等服务…… 敞开大门访民意,敞开心扉听民声。正是基于此般炽热的民生情怀,云南孟连公安机关,用短短3年的时间,修复了一度陷入“冰点”的警民关系,与人民群众一起迎来了新时期警民关系的“暖春”;正是心怀这样朴素的诚意,贵州瓮安公安机关重新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理解,警民共同迎来了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治”的巨大转变。 随着“群众意见是工作方向”、“民生工程由民做主”、“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观念深入警心,一些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一些制度机制得以建立,工作作风得到改进,警民和谐的“三重门”——沟通之门、互动之门、进步之门由此推开,而“浓烟哥”、“啃雪哥”、“矮寨交警”、“奔奔交警”等一批批爱民模范也真正走进了群众情感深处。 随着各地“大走访”长效机制的自觉建立,好的经验做法得以固化和发展,民意引领公安工作的理念越来越明确、步伐越来越坚定,公安机关的形象也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积极探索中,逐渐生动且鲜活起来。 关键词四:警务机制改革 机制创新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 24小时在社区安营扎寨,关注群众的大事小情,遇事既是裁判员又是服务员……2011年1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首批254名驻区民警下沉社区,成为社区里的治安“大管家”,主要担负群众工作、社区管理服务、社会矛盾化解、安全防范组织等任务,不直接参与执法。这项制度很快在全市正式推行。实施百天,北京市可防性案件发案率下降约20%。 这项警务改革创新迅速在一些省市推广。 “过去每天只能为群众办几件事,现在能办20余件。”牡丹江市一位社区民警说。从“下社区”到“驻社区”,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社区民警的服务从“定时”变为“随时”。 原来群众习惯了不管遇到啥困难都拨打110,现在能直接找到社区民警解决,不仅节约了110警力,还能让矛盾不出社区。 近年来,在“无增长改善理论”成为现代世界警务革命的主流方向的大背景下,警力配置不合理、警力资源浪费、公安经费难以集约使用等原因导致严重“缺警”的问题引起警界上下的高度重视,通过增加实战警力、优化系统功能、借助社会资源等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和装备器材的前提下改善与提高警务战斗力已成为当下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 各地因地制宜,无论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还是充分鼓励基层的首创精神,改革风生水起,它既是一个突破口,又是一剂强心针,更是一剂催化剂。 关键词五:警务合作 携手联动,警务合作触角不断延伸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人员的流动性增强,全国社会治安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犯罪行为的跨区域特点日益突出,流窜犯罪屡打不绝,传统的各地、各警种单打独斗的做法已无法应对新挑战。 与此同时,在北京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得到检验的区域警务联合作战机制逐步趋向成熟。其中,实施“护城河”工程、建立国家层面指挥中心在内的多级指挥体系等做法更是被运用在上海世博会安保工作中。 对此,公安部党委审时度势,在科学分析、准确研判当前治安形势的基础上,于2010年6月作出了建立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加强区域警务合作的重大决策。 这是历史性的跨越,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建设的大幕由此拉开。此后,全国各地区域警务合作机制陆续建立,地区间警务合作机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1年5月,东北、环首都、西北、泛西南、苏浙皖沪、中部五省、泛珠三角等覆盖全国的七大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全面建成。 警务合作机制建设的提出和实施,改变了以往区域间、省际间警务合作多数是个案且主要依靠上级公安机关行政协调的状况。将警务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了由个案合作到信息资源共享、反恐处突工作联动、重大治安问题整治、严重刑事犯罪打击、理论研究成果交流等全方位合作的转变。 2011年9月,全国31个省(区、市)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多警种合成作战,开展侦破“8·31”特大网络吸贩毒案件的统一行动,查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员12125名; 2011年11月,公安部指挥河南、安徽、河北等地警方联手摧毁一个涉及8省市,集生产、批发、零售于一体的特大假药犯罪网络,查获假药6500余万片(支、粒); …… 在一次次正义与邪恶的斗法中,跨警种、跨区域、跨部门之间务实高效的合作,成为公安机关克敌制胜的法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打击破案“低成本、高收益”的成功战例。 在加强国内区域警务合作的同时,触角向全球延伸,深入推进国际执法合作,湄公河中老缅泰联合巡逻执法成为国际执法合作的典范,大毒枭糯康的依法移交、特大安哥拉强迫卖淫犯罪团伙的灭亡、全球最大中文淫秽色情网站“阳光娱乐联盟”的摧毁、特大跨国走私武器弹药案在中美执法部门联手行动中告破……国际执法合作如同一张大网,对跨国犯罪进行有效打击,也彰显着中国警方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六:社会管理创新 “善治”之路发端于基层和谐 2009年,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部署“三项重点工作”时,将“社会管理创新”提上重要议程。 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创新、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是这一宏大课题须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来沪务工的小伙子小李,刚搬到紫藤苑小区第二天,就遇上“片儿警”徐志刚登门拜访。小李一脸迷惑:自己搬个家,怎么会“惊动”一位素昧平生的民警,还能立马“定位”过来?小区居民告诉他,这一点也不稀奇,“徐警官有一支社区信息员队伍,按照‘两必报’工作要求,小区住户信息发生变动必报,发现住户有反常现象必报。”而这些信息他都会很快收录到电脑里,这套资料系统被称为“社区信息活词典”。 “社区信息活词典”作为一个微缩版的“电子小区”,不光包含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小区居委会、物业、楼组长、志愿者等信息也一应俱全。 当今社会,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服务体系”,成为2011年9月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部署的工作重点之一。 “人在户在、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的现象,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建立健全实有人口信息与实际居住房屋信息的捆绑采集机制,完善信息系统,为实现信息共享应用提供海量“底数清情况明”的数据资源,成为实现实有人口“全覆盖”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托。 各地公安机关服务管理的手段在不断更新。深圳率先通过推行出租屋编码卡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江西不断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新机制,广州则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管理和服务范畴…… 2012年全国两会首次将推行居住证制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作用将愈加稳固。 社会管理创新的触角同样延伸至虚拟世界。 浙江省公安机关设立“网上办事大厅”,开创了浙江公安电子政务新阶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吉林一位社区民警和社区网友共同打造了一个“爱心QQ群”,带领191名“群友”向敬老院、孤儿院和社区困难居民多次开展献爱心等活动,并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协助社区警务工作开展;截至2011年9月,全国公安机关开设的政务微博已逾4000余个,经过认证的民警个人工作微博近5000个,其蓬勃的发展劲头可谓“势如破竹”。 公安机关从敢公开到善公开,从沉默者到主导者,从发布者到践行者,一条条沟通民意的新管道大大通畅,像血脉一样为社会管理工作输送来自基层沃土的天然营养。 风起于青萍之末。社会和谐有成,社会“善治”有路。 关键词七:立体化治安防控 多层次、全方位、全时空护佑民安 2010年,全国地市公安局长专题培训班释放出一个信息:争取到2012年,全国各省、市、县基本建立健全一个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何谓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即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警务信息大平台为支撑,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打防管控一体化运作,实现对社会治安的多层次、全方位、全时空的有效覆盖。 路灯杆定位报警原本是深圳公安多年前首创,今天,借助信息化手段,它再次面貌一新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对着路灯杆喊话就能报警?在烟台市长江路的人行横道上的一处路灯杆,离地面约1.5米有一个方方的标有“110”字样银色不锈钢盒子,盒子上有一个红色的报警按钮和通话器。按下报警按钮,盒子里立即传来声音:“您好,这里是110报警台。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而这时,监控探头会自动对准并锁定报警人,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大厅的屏幕上马上显示出来报警人的画面、所在位置、时间等,110民警能够与报警人实现可视对话。 路灯杆与“天眼”的嫁接,体现了技防、物防对密织城市平安网的一份贡献。 今天,一只只永不疲惫的“电子眼睛”一刻不停地巡视着各大城市交通枢纽、轨道站点、学校、商场等重点区域,影响城市平安的风吹草动尽收眼底;伫立在城市街头的警务工作站,承诺“24小时接处警,第一时间到达处置”,让市民感受到了更多的安全感。 “邻里守望”又有了新的内涵:沈阳市红巾社区通过社区民警科学制定巡逻区域和路线,组织居民对社区巡逻工作常态化全覆盖、网格化动态管理,推动“看家护院网”换代升级。 从天上到地下,从有形到无形,一张张立体交错的平安网正越织越密实。 关键词八:中央转移支付 “更具体”的关爱为基层基础“脱贫摘帽” “中央对西部地区的支持有增无减”——2011年9月5日,全国公安机关装备财务工作会议释放出的这个信号,让干了20年公安装备财务工作的“老装财”、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装备财务处副处长王海刚“感到格外温暖”。 2008年12月5日,中央印发《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加强公安政法经费保障工作正式成为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以来,中央财政逐年加大政法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力度,资金投入比改革前增长174%;与此同时,各省级财政也按要求普遍加大了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力度。 这一举措如春风化雨,润泽心田。全国公安机关紧抓机遇,进一步深化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切实加大了对基层一线的保障力度,基层经费支出状况明显改善,长期以来困扰基层公安机关的各种保障性难题逐步迎刃而解。 集中财力办大事,填补在装备和基建领域的大量空白,成为欠发达地区公安机关最迫切的事。而中央转移支付政策以稳定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便于基层做长期、整体的建设规划。 地处西北部地区的甘肃,近年来大力加强了在刑事侦查技术、指挥通信以及执法勤务等5大领域的公安装备体系建设:实现了扁平化指挥和可视化管理;全省公安系统拨打全国长话、市话零资费,彻底解决了基层打电话难的问题,全省公安机关每年可节省电话费1000多万元;一线实战单位民警单警装备配备和防护装备配备率达100%……这其中,中央转移支付的投入占了80%。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代表了基层公安民警的一致心声,“不再为‘车马炮’所累,可以集中精力抓工作、抓队伍了”。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司法公正——公安经费保障下的“收支脱钩”使过去执法中出现的一些过于重视罚款等问题得以彻底整改,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 基层民警纷纷反映:来自中央的这份关爱更直接、更具体了。 人民公安报:三项建设 落棋五年 (编辑:编辑部 来源:公安部) |
中央
权威发布
中央
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