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中国”第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提出,第一次明确作为政法工作的奋斗目标来追求,成为时代发展的新主题、社会治理的新课题、民众关注的新议题 “阶级社会的推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饿!风险社会的集体性格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来概括:我怕!”上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其《风险社会》一书中,曾如此描述时代主题的变化。这一论断,对于解析当代中国的新使命,依然深具启迪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指出,“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日前在苏州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平安中国”建设的方略目标。进入2013年,“平安中国”第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提出,第一次明确作为政法工作的奋斗目标来追求,成为时代发展的新主题、社会治理的新课题、民众关注的新议题。 将“平安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今天中国所处的新方位。当社会的发展超越了生存和温饱,人们对“平安”有着水涨船高的期待。舌尖上的安全、环境问题的焦虑、网络信息的保护……今天的平安概念,不仅包括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传统项目,更包含许多非传统性风险、新的甚至未知的挑战,“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再生产”,在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中,中国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风险社会”。 不仅如此,我国既面临着世界其他国家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又面临着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所决定的特殊挑战。正如论者所言,中国目前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求理论金字塔底部的位置,即“安全需求”层。当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平安的基础性意义更加凸显。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努力建设领域更广、人民群众更满意、实效性更强的平安中国”。 将“平安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折射出今天中国发展的新内涵。犹如高速奔驰的列车,安全是基础价值;快速转型发展的中国,平安同样是首要诉求。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任何改革发展的推进,平安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纵观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的动荡,导致社会混乱、冲击经济、殃及百姓,不免令人感慨:“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什么也办不成”。 不同于其他事物,“平安”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单凭个人无法提供,必须由政府提供和保障。在现代社会,高度回应公众的平安需求,有效增加安全公共品供给,已成为政府的天然责任。而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平安诉求,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杆之一。今天中国,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就是在抓基础民生;服务平安中国建设,就是在服务改革发展。树立富民与安民共进的理念,放宽五位一体的“大平安”视野,打造“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复合的“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这既是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必须进行的基础工程。 有人说,“平安中国”需要在高速发展的列车上实现,总体难度相当高。它将是复杂国际环境下中国竞争力的基础性元素,有着影响中国走向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会中央的战略部署,把“平安中国”建设放在“两个百年”格局中审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不仅需要顶层的谋划设计,也需要基层的探索实践;不仅需要政法队伍的努力,也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参与支持;不仅需要解决围绕“平安”本身展开,更要注重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 “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实现中国梦,平安梦是首要保障,也是重要内容。当年,一曲《祝你平安》,唱红了大江南北,反映了中国人的普遍心愿。今天,建设“平安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人筑梦圆梦的崭新空间。 (编辑:编辑部 来源:公安部) |
中央
权威发布
中央
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