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平安江苏,创建最安全地区。 2003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同年6月,率全国之先,吹响了平安建设的号角。 十年来,江苏努力使平安与民生幸福同行。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4万亿元,突破人均1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2.96万元和1.22万元。经济在腾飞,平安惠万家。如今,“平安江苏”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响亮品牌。 作为平安建设的主力军,江苏公安机关在基层基础、打防体系、信息化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稳步迈入全国公安机关“领头羊”方阵,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 身处平安高地,几届江苏省公安厅党委清醒地认识到,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实现长久的、可持续的、更高水平的平安。 “已经取得的成绩是我们新的起跑线。”省长助理、公安厅厅长王立科说。全省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正以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为目标,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基层基础建设上提升,在现代警务转型上提升,在科技信息化支撑上提升,在汇聚民力民智社会化上提升,推动平安建设再升级。 信息化引领警务变革 4月25日晚,徐州市公安局铜山分局信息中心综合应用平台发出红色预警,被外省列为网上追逃人员的康某登记入住辖区某宾馆,登记后即离开。信息中心通过平台“一键检索”模块发现康某在当地有活动轨迹。分析研判后认为,康某仍在附近活动,遂指令民警在宾馆守候。1小时后,康某返回宾馆时即被抓获。 这些年,江苏公安积极探索信息化“翅膀”与公安工作“肌体”的“有机对接”,并逐步实现了二者的深度融合。 在平安江苏建设刚刚启动时,江苏公安机关就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与科技强警战略结合起来加以推进,以构建覆盖广、触角深、反应快的信息网络为基础,以建立健全各类警务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综合应用平台为依托,以加强信息分析研判和实战应用为重点,以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严格公正的考核奖惩机制为保障,努力实现以信息主导警务、引领实战。 在硬件建设上,全省公安机关抓住“金盾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建成上通公安部、下接各市县公安机关的宽带专用信息网络,所有派出所、交巡警队等基层单位全部以专线宽带方式接入公安信息网,实现了数据、图像、语音的三网融合。省公安厅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公安信息中心。 2009年,省公安厅党委以南京警务平台为基础,率先开发建设全省统一版本、省市一体运行的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平台(简称“大平台”),实现了全省公安机关信息资源全面关联共享。自此,全省10万公安民警在同一个平台上办公。 随着“大平台”的推广应用,江苏公安民警的执法理念、执法方式以及执法机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警自接报警起,就必须将信息录入“大平台”,按照执法程序和标准办理。在信息化的有力支撑下,江苏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始终保持高水平。 如今,江苏公安通过信息研判、信息比对破案率超过85%,命案破案周期和成本平均减少70%。通过信息化应用,公安机关做到了对流动人口底数清、方向明,对重大案件控制“早发现、快处置”。多年来,江苏打击刑事犯罪综合绩效、侦破现行命案、打黑除恶、网上追逃等战果保持全国领先。 基层基础打下如磐根基 5月21日早8点,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派出所社区民警姚晓君准时出现在湾里社区警务室,在认真梳理了有关工作情况之后,确定了当天的工作安排:上午带着他的团队去居民小区做技防推广,活动结束后,根据前一天的警情、案情通报,组织巡逻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巡逻防范;下午有一桩邻里纠纷要调解;午饭和晚饭时间对他来说尤其宝贵,趁着居民家里有人,上门走访,采集信息。工作都在社区,繁忙而有序。 社区工作干了多年,姚晓君坦言,现在赶上了好时候,社区民警减负了,只参加派出所的例行会议,每周都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社区工作,真正实现了警力的下沉。 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平安创建之初,江苏公安机关就将基层基础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以谋篇布局,着眼为公安工作的持续发展增添后劲、提供动力。 江苏省公安厅积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向基层倾斜,2004年制定《江苏省公安机关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规划》,明确64个基层基础项目,逐项细化分工、明确责任,确保每个项目都能落到实处。 从2005年起,省公安厅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做到“六个必须”,即:提拔县(分)局领导必须有基层所队长工作经历,提拔基层所队长必须经过正规培训获得所队长任职资格证书,新增警力必须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派出所经费必须全部纳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基层所队民警收入待遇必须高于机关,一线民警个人防护装备必须全部按标准配备到位。 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向同一个方向——推动公安工作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 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倾斜,不仅仅是强调量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全省公安机关着眼顶层设计,立足基层导向,注重统筹发展,致力推动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基础信息一体化、打防管控动态化、执法办案规范化、服务群众便捷化、队伍管理精细化”的新路子。 各市公安机关将社区民警办公地点前移到社区警务室,规定不向派出所转嫁工作负担、不抽调社区民警参与突击任务,让他们常年蹲守社区,采集源头信息,专心基础工作,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以优秀社区民警戴世毅为代表的基层民警,创新摸索出“脚板+网络”工作法,将信息采集融入日常工作中。全省基层民警采集的信息即时汇集到统一的“大平台”,真正实现了“一点登录、全网关联;一人采集、全警共享”的目标,从而让信息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实现基础工作与信息科技的高度融合。 这种融合带来了警务运行模式、作战指挥方式、工作制度机制乃至组织机构设置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合成作战、精确打击,扁平化指挥、点对点处置得以实现,成为“新型战斗力”的代名词。 据统计,平安创建10年来,江苏新增2万名警力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目前全省建成城市社区、农村中心警务室9500余个,配备专职社区民警1.2万余名、专职治安辅助人员5.8万余名。全省“大平台”已累积基础信息资源200余亿条。 2012年6月,在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江苏经验被推向全国,成为新的标杆。 智能防控铸就恢恢天网 “各单位注意!一辆车牌号为×××的黑色本田盗抢嫌疑车进入我市,请各巡逻车、治安卡口开展查控!” 1月26日,一串来自无锡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指令从步话机里传出,民警们迅速到达指定位置,进入战斗状态。 随后,嫌疑车辆的逃窜信息源源不断出现在指挥中心的电子大屏幕上,并即时传送给每一名参战民警。12分钟后,嫌疑车辆被成功截获,4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控制。 给犯罪嫌疑人布下天罗地网的正是近年来江苏致力打造的“3·20”工程。这项工程是江苏立体化防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成功引入物联网和车辆号牌识别技术,正走向智能化。 江苏公安机关历来十分重视打防一体化建设。在平安江苏建设中,防控体系、破案攻坚与情报信息同为“三大品牌”,被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 各级公安机关着力完善命案侦破、打黑除恶、缉枪治爆、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和网上追逃等长效机制。在打造大刑侦体系、磨利刑侦尖刀的同时,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不断提高社会治安掌控能力。 全省公安机关同心同力,编织了一张覆盖城乡的恢恢法网——建立街面路面巡防网络,织密治安卡口堵控网络,加强和改进省际、市县际、城市出入口和水上通道治安卡口建设,全面提高盘查堵控效能。同时,狠抓社区民警、社区保安和治安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筑起社区村庄的防控屏障。 在加强人防、物防的同时,各级公安机关着力狠抓技防建设。作为全国物联网基地,江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科技手段,被大量运用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 借助物联网技术,江苏各级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技防城、技防入户、道路监控“3·20”等技防工程建设,健全完善警情监测分析、社会面等级巡防、视频监控与街面巡逻对接、区域警务协作等机制,目前全省平均每天投入巡防警力2.1万人、辅警4.8万人,建成社会面监控探头130万余只、道路高清智能抓拍点6900余处,乡镇街道和治安卡口、城市主要出入口、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系统建成率均达100%,沿街商铺、城镇居民小区、农村技防覆盖率分别达81%、65%和50%。 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江苏逐步形成了“打防控一体、人技物相联、点线面互动”的防控模式,从立体化向智能化发展,努力实现“犯罪分子不敢来江苏,来了不敢犯罪,犯罪后跑不了”的目标。 (编辑:编辑部 来源:公安部) |
中央
权威发布
中央
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