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办理 |  资质申报
 
 
 
 
资讯播报:

三组对比触摸“平安苏州”的为民温度

时间:2013-05-28 00:00:00 【字号 】 【关闭

  
  这是一份属于苏州公安的成绩单:
  
  连续5年违法犯罪警情稳中有降,影响群众安全感最明显的“两抢”案件下降65.1%,八类案件破案率达85%,科技信息化破案占比达80%以上,合成侦查破案占比达到51.1%;信息平台积累基础数据达63亿条,平均日增700余万条;队伍违法违纪数连续5年下降。
  
  事实上,苏州的实有人口已突破1300万,其中外来人员占全省38%,常住的境外人员占全省63%,接处警量占全省五分之一多。放眼全省,实现“平安江苏”,苏州至关重要。
  
  民警数量仅占全省13%,警力占实有人口比不足万分之十。在平安建设中,苏州公安的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就在这样一座“人少事多、警力不足”的古城,苏州公安机关站在服务“两个率先”的高度,按照公安部和省公安厅党委的部署要求,依托信息化的支撑,做实基层基础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一项项令人瞩目的“苏州经验”,一直走在建设“平安中国”的前列。
  
  大与小
  
  一场由“讨好老百姓”引发的理念变革
  
  “‘讨好老百姓’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样,作为口号悬挂在各派出所的大门口,其本意并无二致,只是‘讨好’二字实在太献媚,何不用‘更好服务’?”“公安机关和警察是执行国家法律的部门和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从来没有人教导我们要‘讨好’老百姓!”……
  
  2008年,在苏州市公安局网站发布的第三期《苏州市公安动态》上,一篇名为《千方百计讨好老百姓、全力以赴提升满意度》的文章在基层民警中引起轩然大波。文章发布的第二天,网上开设的“局长信箱”中涌来了上千封民警来信,其中,既有质疑和反对,也有理解与支持。
  
  “讨好=献媚”?在局长信箱中,各种关于“讨好”的不同理念经历了多次激烈碰撞。
  
  “友情提醒,我们如果摆正自己与老百姓的关系,特别是不要仅仅看到自己是管人的执法者,那么你就会理解‘讨好’老百姓的真正含义。至于听起来别扭,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感觉好,如果连讨好老百姓都不敢说,说明我们没有底气,‘更好服务’也是空话。”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张跃进耐心回复一封封质疑甚至尖锐苛刻的民警来信,局长信箱成了一条答疑解惑、疏导沟通的有效渠道。
  
  一个新理念能够让大家认可并接受,特别是变成实际行动的指导,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讨好老百姓”的理念,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支撑。
  
  2008年,苏州市公安局组织了全市公安首期领导干部研讨班,提出以群众满意打头的“五度”政绩观,引领苏州公安工作迈出了转型升级的第一步。
  
  人民满意度在“五度”考核体系中占40%的权重,这样的比重释放了一个明显的信号:公安工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考核办法。实施不久,苏州公安上下就开始心悦诚服,因为它确实有不少“过人之处”——
  
  考核体系设计更加科学,把不同类别的单位放在不同层面去考评,同一层面的注重共性指标,减少了特殊成分;无论从哪个层面都要从5个方面来均衡其工作成绩,整个考核体系中,打击与防范、工作创新与基础工作、信息化与执法规范化、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加分项与扣分项的权重大体相当,充分遵循了综合、平衡的原则。
  
  人民满意度考评中的“辖区群众满意度测评”是一大亮点,它由城调队测评、固定监测点测评、110回访测评、户籍窗口满意度测评4种考评方式组成,多元样本的选取增加了考核结果的公信力。
  
  “五度”考核规定的“处室+派出所、处室+社区”挂钩机制“倒逼”机关民警沉入基层,派出所的群众满意度、治安掌控度成为机关部门绩效的晴雨表。
  
  考核结果直接与干部任用、奖惩挂钩,考核结果不是“浮云”,奖惩也是“货真价实”……
  
  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逐渐渗透到民警的一言一行。
  
  在这样一个以人民利益为“大”的考评体系下,每月9日的“警民恳谈日”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有了实打实的制度保证;“网上公安”平台建立起来,83%的事项实现“足不出户”办结;民意处理反馈平台建立起来,把人民群众的诉求落到实处……
  
  在各基层所队采访期间,记者听到的最多的是如何“讨好老百姓”,而在机关处室、专业队听到的则是如何“讨好基层”。过去,机关部门对基层民警和群众的呼声知之甚少,而现在,基于考评体系,他们荣辱与共。
  
  “讨好老百姓”的理念从被反对甚至排斥,到被理解、被接受,再到今天的自觉行动,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
  
  当前,在苏州公安民警中,“讨好老百姓”已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在苏州群众中,“讨好老百姓”已成为深入到街头巷尾的“警察名片”。
  
  远与近
  
  长效机制盘活警营潜能告别“公安GDP崇拜”的“恶循环”
  
  是继续一味增加警力和不计成本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还是寻求一种更为持久、更高“性价比”的公安发展模式?
  
  2008年4月,这是初到苏州工作的张跃进反复思索的重要问题。彼时,苏州警务工作状况不容乐观——警力占实有人口比不到万分之十、人财物流量大、警情增量大、任务量大,基层民警背负着沉重的“破案率”、“刑事拘留数”、“退查率”等考评指标疲于奔命,基层基础工作和防范工作亟待夯实。
  
  事实上,这样的“公安GDP崇拜”并不稀奇。一些地方公安机关为了在专项行动成绩榜上拿高分,重大案、轻小案;为了在执法质量考评中拿高分,年底突击“做”案卷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追逐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高分而去“公关”,一些群众“被满意”、“被安全”……
  
  对公安工作考评中这些唯数字论英雄的怪现象,基层厌烦、民警反感、群众淡漠。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征询和论证,苏州公安工作引入了“成本与效益”的理念。
  
  成本理念,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收益的现代管理理念,体现在警务工作中,就是合理配置有限的警务资源,追求警务效能的最大化。苏州警方认为,在开展警务工作中,做任何事情都要算好成本与效益两本账,充分考虑对工作有无作用,甚至有无副作用,要更多注重资源的整合,避免成本浪费。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计成本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成本与效益的现代管理理念控制外延式扩张、寻求内涵式增长才是大势所趋。
  
  当前和长远,必须有效结合起来。既要解决好当前平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又要解决好制约平安建设整体发展、持续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比如这样的“公安GDP崇拜”怪圈。
  
  “不做‘盆景’,只建‘森林’。”这一形象的比喻,概括了苏州公安的总体思路。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于是,就有了以巡防为突破口建立的“大防控”机制,打破民警8小时上班制的传统警务模式,把有限的警力更多投向夜间和案件多发部位,变坐堂接警为主动出警,民警的休息时间不减反增,警队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能大大提高。
  
  于是,就有了更令苏州民警叫绝的“四做”警务策略。“做优机关”,使机关民警成为行业精英和管理专家,用高端的眼光来谋划政策导向,用服务的态度为基层减负;“做强专业队”,有效提升了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以专业的队伍应对日益专业化的犯罪;“做实派出所、做精社区警务”,让基层民警在信息采录、单元警务上精耕细作,充分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
  
  “做优机关、做强专业队,目的在于给基层派出所和社区民警减负,让他们有警力、有时间去做基础性的社会管理工作,将派出所做实、社区警务做精,成为基层民警的必修课。而扎实的基础工作会反过来辅助维稳处突、侦查破案工作。”这个有机的循环链,民警们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反哺”。
  
  变“疲于奔命”为“返璞归真”,不再给社区民警下达破案指标,基层民警一心一意做好基础工作;做强专业队,苦练“肌肉”,形成“铁拳”,以专业队伍打击犯罪。警力资源被有机整合,警营潜能被无限盘活。
  
  更有说服力的例子随处可见。在“清网”行动中,苏州公安步调从容,不搞“大呼隆”式的运动,靠着业已成熟的长效机制和信息化手段,取得了扎实的追逃成绩。“清网”过后,苏州公安依旧保持适度节奏,追逃成绩持续保持良好状态,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有声有色。
  
  这份底气,靠的是具有前瞻性和思辨性的理念,靠的是踏踏实实、不浮躁不折腾的苏州式警务精神。
  
  一名派出所所长坦言:“不凑数字,不练虚功,兢兢业业做好实际工作,才能真心实意地服务老百姓。”诚哉斯言!
  
  内与外
  
  “爱警”与“为民”的“双面绣”
  
  从优待警与执法为民,一内一外,恰似苏州精巧的绝活“双面绣”,是苏州公安工作思路的双面呈现。
  
  推进警务现代化,才能建设更为持久的平安,而警务现代化,首先是执法者的现代化。苏州公安坚持“和谐”、“可持续”的理念,通过推动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警营生态,最大限度激发警队活力,鼓励民警在平安建设中成长成才。
  
  如何凝聚民警的精气神?如何将民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公安工作“有人干、愿意干、主动干”?首先就是要了解民警尤其是基层民警的所思所想。局长信箱、部门长信箱、“警营恳谈日”活动等沟通平台应运而生。
  
  “我们的信,局长都是亲自看。一开始还有点担心哪句话说得不好,后来完全放开了,怎么想就怎么说。”姑苏分局观前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告诉记者。
  
  近3万次的上下互动,近100万字的思想碰撞,局长信箱成了民警表达观点、释放情绪的万花筒,数以万计的民警在这里给心灵“加油”,思想得到解放,创新一触即发。
  
  深化创意警务,尊重民警的首创精神,鼓励民警动脑筋干活,是苏州公安警营生态建设的又一诀窍。用创新办法破解警务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这样的理念在警营上下蔚然成风。截至目前,苏州公安机关“创意警务之窗”平台已汇集各类民警创意7.7万个,筛选出精品点子8000多个,300多个点子进入了市局、分县局、基层所队等各个层面的项目化推广应用。
  
  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民主和谐的警营生态,苏州公安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警营内部的“正能量”。而这样的正能量,也从民警传递至姑苏城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
  
  2009年4月9日,苏州公安推出了“警民恳谈日”活动品牌,至今已经雷打不动地持续到第5个年头。近7万场警民恳谈,参加群众达到85万余人次,95%以上的群众各类意见建议得到解决和落实。
  
  与此同时,苏州公安不断吸收新兴方式,逐步构建出“社区民警唱主角,机关基层同登台,其他政府部门共参与,网络媒体同步互动,问题解决跟踪督办”的全天候、立体化警民互动新模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苏州基层民警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高于被调查的其他地区。与之呼应的是,2012年,苏州市公安局在全省公安机关群众工作创新工程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一。
  
  通过理性引导,苏州警队涌现出大量“不比收入比创意”的年轻民警,“不为待遇为奉献”的老民警,以及“不求职务求认同”的“军转干”民警,形成了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双赢的局面。
  
  这就像一场乐在其中的“警民接力赛”。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警营生态环境给了苏州公安民警以无穷的动力,他们带着被激发的智慧和创意,来到群众中间,从面对面到键对键,从警民恳谈到微博、微信、微电影,让警务现代化的足迹充满“草根”的温度,又从群众中不断汲取更新的能量,以井喷式的群体智慧,推动苏州公安工作一路向前。
(编辑:编辑部 来源:公安部)
 
中央
C1
权威发布
C3
中央
C4
地方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