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长安网要闻
代表热议:司改每一步都要着眼于实现公平正义2016-03-16 09:26 来源:人民法院报代表审议最高法院工作报告聚焦司法改革 —— 每一步都着眼于实现公平正义 “把方便带给群众、把困难留在法院。”“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发展到哪里,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从人民大会堂传出的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让与会代表们倍感温暖。 公平正义是老百姓对司法的最大期盼。群众最迫切的司法需求是什么?影响司法公正最主要的问题有哪些?过去一年,人民法院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代表们纷纷表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是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司法实践。 老百姓打官司难怎么办? ——立案登记制、诉讼服务中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三管齐下 95%,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监察厅副厅长蒋厚琳对这一数据印象深刻。这是2015年5月1日,全国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的当场登记立案率。 “立案难一直是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立案登记制改革不仅回应了人民对司法工作的期待,也兑现了人民法院‘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庄严承诺,是得民心、顺民意的改革。”蒋厚琳说。 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怀柔分公司望京经营部经理薛志国看来,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也是司法为民的一大亮点。“进一步拉近了法院与当事人的距离,使当事人能够真切感受到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截至目前,全国98.9%的法院建立了诉讼服务大厅,2189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781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手机APP,1734家法院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赵皖平感慨,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证明法院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不是一句空话。 过去一年,随着案件数量的大幅增长,案多人少矛盾尤为突出。为化解这一矛盾,人民法院大力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努力以较小的司法成本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席、成都市政协副主席侯一平表示,最高人民法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公正和效率的平衡。 打官司遇到“地方保护”怎么办? ——巡回法庭、跨行政区划法院诊治“地方化”顽疾 “地方保护”是影响司法公正的一大问题,长期以来广为诟病。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分别在深圳、沈阳设立了第一、第二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设立了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等两个跨行政区划法院。 巡回法庭不仅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还对地方法院审判案件和地方政府依法办事起到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安阳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中心高工、首席专家徐筱芗在审议发言中说。 曾参与过实践调研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孙宪忠表示,跨行政区划法院的设置,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法官可以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这无论是对司法制度还是法官职业,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利好。 “法院拿着当地财政的钱,去审理当地政府的案件,容易被外界质疑。”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宝丰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朱正栩说,现在的改革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裁判的中立性。 3月13日上午,周强在最高法院工作报告中透露,2016年将增设最高法院巡回法庭。代表们对此大为赞赏,并纷纷建言考虑适时在自己所在省设立巡回法庭。 法官判案不公,庭审“走过场”怎么办?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力推庭审“实质化” 陈满、陈夏影,这些普通人的名字被人们所熟悉,缘于有共同的遭遇——蒙冤多年终昭雪。2015年,人民法院依法纠正了一批重大冤错案件,再审改判刑事案件1357件,1039名被告人被宣告无罪。 一个冤假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99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过去一年,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进庭审实质化,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防止庭审“走过场”。 “报告关于纠正冤假错案的表述,是人民群众格外关心的事情。”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李士强说,特别是冤假错案,起点在公安,终点在法院,终点是最后一道关,罪轻罪重,需要法官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法院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纠正这些案件,让人感到很欣慰。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湖州农民学院院长沈琪芳称,冤假错案的纠正,丝毫不影响最高人民法院的公正形象,反而让民众对依法治国更有信心。 “司法改革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朱正栩深有体会,这是司法改革追求的方向。下一步要从机制上保证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 有人托关系找领导怎么办? ——干预司法规定筑牢“防火墙”“隔离带” 有人说“官司没进门,双方都托人”,也有人说“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无论有理没理,老百姓都担心对方找关系“打招呼”“批条子”。 司法人员遇见“招呼”怎么办?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严格落实对干预案件进行记录问责的“两个规定”,要求对法院外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均将全面、如实、及时地予以记录,并对责任人员进行通报。 “这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制度。领导干部过问案件之前,必须要掂量相关的后果,其监督制约作用不言而喻。”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表示,而对于办案人员,这个制度能让他们心里更踏实:领导干部过问的意见是“留案留底的”,将来出现问题可以追溯责任。 在全国人大代表、厦门航空公司董事长车尚轮看来,这一制度有助于破解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难题,人们对于公正司法的信心在不断增强。 一分规定十分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敢于向干预司法等不当行为公开亮剑,分两次对机关内部人员违反审判纪律、廉政纪律、充当诉讼掮客的案件予以处理和通报。 多数法官反映,“两个规定”实施以来,“打招呼”“批条子”的情况越来越少,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更有制度保障。 审判过程不透明,存在暗箱操作怎么办? ——信息化建设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在“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对实现司法公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期待和要求更加迫切,更需要一个阳光和透明的法治环境。 报告指出,人民法院紧跟时代步伐,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司法公开。“天平工程”实现3512个法院专网全连通、数据全覆盖;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公开裁判文书1570万份、被执行人信息3560万条,直播庭审13万次。 “利用电子化和互联网,最高人民法院从立案过程、审判过程到最终的执行环节,都公开透明。”在孙宪忠看来,法官工作量大了,更加辛苦了,但舆论评价更好,审判结果更公正了。 作为长江大学信息与数学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孙玉秋也注意到了这些数据,“法院加大司法公开既是对规范司法行为的一种促进,也是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一种表现,使司法公正以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式得以实现。” 公正司法,冤错案件自然就少了。除了便民,信息化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使法官的司法行为全程留痕,对法官公正司法行为进行监督。“即便一百年后也能倒溯核查。”周强的话坚定有力。 官司赢了,权益无法实现怎么办? ——执行体制机制改革力破执行难 费尽千辛万苦赢了官司,却迟迟等不到权益的兑现。对于胜诉当事人,恐怕没有比这更让人纠结的了。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人民法院不断健全执行体制机制,完善网络查控体系,连通2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全社会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在解决“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寻”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报告显示,各级法院受理执行案件467.3万件,执结381.6万件,分别上升37%和31.3%,对1.4万人决定司法拘留,对1145人给予刑事处罚。 “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不论是什么人,坚决依法制裁。”首席大法官的态度赢得了全体代表的热烈掌声。 “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敢于碰硬敢于担当的精神,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坚定的人民立场和勇于担当的魄力,令人十分振奋。”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海燕赞不绝口。 态度很重要,承诺更令人期待。“要以人民的呼声为第一信号,穷尽执行措施,让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无处遁逃,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这既是首席大法官周强向执行难这一难题发出的全面宣战,也是向大会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司法的每一点进步,老百姓都是受益人。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相信人民群众会享受到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李阳) 责任编辑:张晓君 相关报道 (编辑:宇龙 来源:长安网) |
中央
权威发布
中央
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