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需要众志成城的时代 用政法新媒体传递安全与信心 |政法网络新媒体建设系列评论之四 当时代的列车向你驶来,是否能成功赶上,决定着你是否能与别人一起出现在新时代的下一站。 9月4日中央政法委召开的政法网络新媒体建设工作会议,用对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准确把握,描绘出了政法网络新媒体的“行军路线图”—— 会议强调,坚持“融合为径”,实现宣传阵地从依靠传统媒体向做大做强做响网络新媒体转变。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享受着国家飞速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样也面临新时代的各项新的挑战—— 一方面,国际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毋庸讳言,美国已将中国视作“头号战略对手”,通过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搅动着我国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在我们国家大国崛起的进程中,旧有的矛盾冲突还未完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站在这样一个收获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之下,政法队伍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上都能收获一份“稳稳地幸福”,让人民群众无论是在阳光之下还是在暴风骤雨中都始终坚定信念,这是政法队伍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政法系统的传统媒体在宣传鼓劲、凝聚人心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8亿多网民生存立足的“新大陆”,传统媒体的网下宣传已经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政法宣传工作必须要从网下走入网上,在安定民心,弘扬正能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上发挥作用。 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时代的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摒弃。在传播主体空前多元、发布门槛空前降低、信息数量空前增加的现在,可供公众获取的信息无比繁多。 如何将政法宣传与公众建立起有效的链接,如何把政法新形象、政法好声音让大家看到、听到,如何把微薄的个体力量壮大成足以形成推动法治中国进程的力量,是每一个政法新媒体人必须要作答的“时代考卷”。
而破题之要,就在融合—— “融合为径”是一声惊雷,惊醒抱残守缺昏昏欲睡的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传媒工具的变革,而每一次传媒工具的变革,都会带来一次话语权的转移,带来一次主阵地的转移。这个时候谁有眼光、谁有魄力、谁醒的早,谁就能占据发展的主动权。 把主流人群,主流声音转移到新的阵地去,让新媒体形成的舆论场趋于均衡、趋于接近主流。政法新闻舆论工作只有紧跟新媒体发展新趋势,做新媒体的“内行人”,才能尽快实现政法主流声音在网上舆论场的全覆盖。 融合与拓展宣传渠道的目的不是玩“跨界”,而是为政法领域的话题资源优势寻找到更新颖的呈现形式,让政法的好故事成为公众愿听、爱看、能懂的日常所需。
“融合为径”,是一道集结令,集结力量实现全国政法机关新媒体建设全覆盖。只有将现在还分散在网下的政法宣传力量主动融入互联网,才能让政法新媒体的声音在舆论场上越来越响。 “集结令”的要求简单明了——县(市、区)以上地方党委政法委和各政法机关分别开设至少一个新媒体账号;各政法机关积极在各类互联网应用平台上开设账号或创设独立的应用程序;鼓励政法干警特别是新闻宣传工作者开设自媒体账号。 不同的平台有不用的职能,微博发挥“广场效应”,主要提供信息。微信发挥“客厅效应”,主要提供观点。各类客户端有着更广泛的受众,提供第三方的信息。 融合和全覆盖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扩充体量,而是要真正打通网下网上两个舆论场,让公众在自己熟悉的资源获取渠道中也能方便快捷地看到中国法治的身影。
“融合为径”,是一声嘹亮的冲锋号,把转变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新媒体工作中。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体量庞大但如果不能拧成一股绳,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通过形成以中央、省级政法机关新媒体为脊椎,以中央政法机关所属机构、地市级政法机关新媒体为神经网络,以基层政法机关新媒体和政法干警自媒体为血肉的三级政法新媒体矩阵,最终支撑起来的一支整体联动、步调一致的网上战斗集群,必然会是政法系统在打赢新媒体宣传战役的致胜雄师。 融合和全覆盖的目的不是去对抗谁,而是将政法宣传全面参与到互联网里去,推动中国互联网有序健康发展,从而为国家和时代作出政法工作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声音再大也不会有人听见。无论是丝竹之声、洪钟大吕或是浅吟低唱,只有主动融入公众,才能知公众之所想,行公众之所盼,才能让大家在众声喧哗中听见党的声音,在众说纷纭中听懂党的声音。 这是一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众志成城的时代。主动将自身优势融入互联网,比从前的快步向前再快一步,比从前的目之所及再看远一些,政法新媒体传递出的安全与信心,终将能赢得时代的回响。 (编辑:中国安防资质网 来源:长安网) |
地方
权威发布
中央
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