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拟视频监控为主力军的当代银行技防系统,在走过将近20年的发展之路后,渐渐步入瓶颈。当传统模拟摄像机解析度逼近700线极限,当硬盘录像机全面取代卡式录像机并一举跃上D1清晰度,当远程联网监控已成为家常便饭,同时HDcctv、IP高清、智能视频等应用方案又纷纷演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那么未来的银行技防究竟该何去何从? 两个指引:标准与需求 纵观历史,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在安防新技术的应用上虽不乏“敢吃螃蟹”的,但要形成一定规模的升级改造,就不得不提 “两个指引”的作用。 所谓“两个指引”,也就是标准指引和需求指引。标准指引,是监管当局颁布的相关标准、规范对于技防应用的指导,是外部的强制力;需求指引,是单位自身出于有效防范和管理的目的,对现有技防应用的提升要求,是内部的驱动力。正是这两股力量,共同把金融行业的技防应用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例如,2003年末,某商业银行上海分行考虑到其营业网点规模,特别是离行式自助银行的快速扩张,在“分布式监控、现场人员警卫”的模式下,无论是人防实际投入,还是管理成本支出都呈几何级数增长,但管理的有效性却难以得到提升。有鉴于此,该行决定走数字化道路,实现远程联网监控和集约化安全管理。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完成了离行式自助银行和在行式自助银行监控系统的“模转数”和远程联网集中监控改造,一举达成了“减人、增效、降风险”的预期目标。这一升级改造过程就是由内部管理的迫切需求引发的。如果没有这种“提升管理效率、降低风险成本”实际需求的支撑,数字化监控录像技术的应用推广恐怕很难在短时期内渗透到银行安防体系之中。 又如,2005年上海市公安局颁布了《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第3部分:金融营业场所》DB31/329.3-2005规定“自助网点应实施24h远程监控”并提出了远程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这一标准的出台,将自助网点的远程联网监控从银行自发行为变成了强制性的规范要求,进而推动了全市自助银行远程监控的100%覆盖,以及远程监控系统在功能上的不断强化和集中监控中心的平台化进程。2008年,上海市公安局下发文件推行《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GB20815-2006国家标准,规定“本市用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硬盘录像机,应达到《GB20815》规定的II类机(专业型数字录像设备)或III类机(综合型数字录像设备)的A级产品要求”。这一规范性文件的下发,将本市视频录像系统分辨率水平一举提升到了“D1”的高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视频图像压缩损耗过大对录像回放质量的影响。而硬盘录像设备向II/III类A级产品标准的全面升级过渡,也为2010上海世博会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面基础。以上便是标准推动安全防范系统提升的例证。 很多时候,外部标准的强制力和内在需求的驱动力又是相辅相成的。银行有不断加强管理的需要,但在具体作产品或平台选择的时候却往往无从入手,这时就要有一个标准或者规范来指引,至少是确定一条底线。而当银行在某些防范应用上渐渐集中,从保证质量的角度出发,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作为指引。而这两股力量对于技防升级改造的推动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银行安防改造的重点往往集中于此。 四大技术 明确了上述“两个指引”,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防范技术的主要应用需求和相关政策导向,看看银行技防的“四大技术”发展趋势。 平台化 平台化概念在安防技术领域由来已久。俗话说“二流企业做产品,一流企业做平台”,于是很多安防企业在“做大”、“做强”后,纷纷开始转向“做平台”。这类企业比那些专注于平台研发的单位有着一个显著的优势,他们了解客户,客户也了解他们。 当远程联网监控技术在银行得到广泛应用之后,终端用户对于高度集成的资源集中管理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起来。无论是在内控上,还是外防上,同样需要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实现不同应用需求。如保卫部门需要在监控、监听基础上实现远程识别与控制,需要实现安防系统运行数据的采集、分析,需要对安防资源实现集中、快速、高效的调度和管理;业务部门则需要任意调阅所需的监控图像,需要与业务信息进行关联和统计,需要收集、编辑、分析相关业务改进样本。 (编辑:编辑部 来源:互联网) |
图片报道
权威发布
中央动态
地方动态
|